|
所给评分: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北部的一所只有男生的文法中学里,八个十来岁的男生准备着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招生考试。这些男孩各有不同,有高大帅气却傲慢自大的达肯Dakin(多米尼克·库珀饰),还有性格粗暴、说话时吐字不清的拉什Rudge(拉塞尔·托维饰),他们都有一个主要的目的便是能够通过他们的勇敢和强壮考入牛津或剑桥大学。
他们的老师是一个肥胖的、长得很老气、又爱讥笑人的赫克特Hector(理查德·格利菲斯饰),他常常打学生们的膝盖,还讽刺学生们说他们一定不会有什么好前途。更夸张的是,赫克特老师居然爱上了班上的一位同性学生,他向那位学生公开的示爱,让他坐上自己的摩托车,公然勾引他。在讲课方面,赫克特的课上常有些古怪的新尝试,希望能以此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却不关注学生们是否能够通过考试。
赫克特的表现令校长(梅里森饰)很不满意,他很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尤其是上牛津和剑桥的学生的数量。后来,争强好胜的年轻新老师汤姆·艾文Tom Irwin(史蒂芬·坎贝尔·摩尔饰)被校方雇来以帮助男生们考上牛津或剑桥大学,他与赫克特老师刚好完全相反,一心关注学生们的考试成绩。由于两位老师分别持传统和现代两种 截然相反的教学方法,使赫克特与汤姆·艾文产生了很大的个人分歧……
|
|
|
所给评分: 9
看了,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觉…… 一是不知道片子要表达什么主题。 二是感觉片中的地区对同性恋的态度真是开放……
|
|
|
所给评分: 9
我怎么没有看到哪里有给分的选项?上个帖子4分不是我给的,我给2分吧……
|
|
|
所给评分: 10
好像有很多人都对这班学生对同志的开放程度感到纳闷呢 不过我倒是觉得很真实 因为这是一个小圈子,并且是在这个老师的培养下,很有自己思想的小圈子 类似于欧洲当年的那些文艺沙龙,学生版的 想想文艺沙龙里那些艺术家对同志的态度,就很能够理解这班学生为什么与众不同了
至于这部片子的主题,很明确 讲述了注重文化内涵本身的老一代和注重现实外在指标的新一代之间的冲突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进而引申到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剧中的精神一直是借学生与胖老师的对白来表达的(毕竟是话剧改编)
当胖老师引用济慈的诗句来表明他没有考剑桥但仍然很快乐的时候,学生们问道 "我们会考这个吗,先生?" "济慈?" "快乐"
剧中最感动我的是当胖老师在课堂上哭泣的时候 他花费了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给学生们培养起来的对艺术的喜爱 在几个月内便轻易而举地被一个新来的年轻老师给摧毁了 学生们不断地追问他,既然不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你为什么不能直接教我们那些要考的就行了
这些年轻的男孩们,还没到能够品尝艺术的快乐的年岁,此时此刻无法理解到艺术将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么大的快乐 而当到他们能够理解的年岁时,他们却又将来不及获得对艺术的品味 胖老师耗尽了一生都是在为了让他的学生们能够获得与艺术的联系,能够在将来品味到艺术的快乐 然而这些学生们以及社会却是不领情的,他们要的是成功,而不是快乐。。。成功的快乐是粗浅的但却是看得到摸得着及手可得的。。。而艺术的快乐,却是无法量化并且未尝过的人永远不会知晓的
而实际上,我所说的艺术的快乐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在电影里没有认为艺术会带来快乐 电影里一直在说,艺术不是共性,而是特性 艺术是一种私人的感受,它不是快乐,也不是不快乐
|
|
|
所给评分: 9
恩,看了耗儿的帖子感觉了解了一些,感觉我看的那个版本翻译不是很到位…… 或许影片最后一幕Hector的话点出了主题…… ps:似乎那一帮学生认为同性恋只是一个"阶段",片中提到过几次。
|
|
|
所给评分: 7
其实片子的结尾还是回归到胖老师的教育方法的结果上了,通过对他死的怀念的一种表达。
看片子的时候,会不禁联想到我们国家所说的素质教育上和应试教育的讨论上去。
其实同志话题再片子里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胖老师演的真的很好。
还有就是更正楼主的,胖老师没有喜欢上哪一位同性学生。他是对每个坐他车的学生有“咸猪手”行为而已。需要更正的原因是,免得误导大家有同志爱情在跑老师和学生里产生,这是电影里没有的。真正最后互相表白爱意的倒是新的老师和一位学生。
|
|
|
所给评分: --
想看原著小说
|
|
|
所给评分: 10
胖老师很有趣,我喜欢,学生可以随时演出自编自演的节目,尤其是校长和新老师走进来看到的那个片断,幽默而富有趣味,胖老师的课堂是无聊刻板学校中的桃花源
|
|
|
所给评分: --
引用自totowa 想看原著小说
是根据小说改的吗?我也想看.
很喜欢这部电影,不过为什么时间设在1983,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
|
|
所给评分: 10
我只知道是根据话剧改编的 而且,好像是话剧原班演员演的
另外,听说弹钢琴的那个学生在话剧里是很精彩很精彩的 只是改编成电影时被切掉了很多戏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