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给评分: --
【Clapham Junction 2007年最佳同志电影】
中文译名:“克拉罕站台”是一部充满张力的电影。英伦文学奖Oliver奖得主Kevin Elyot截取了伦敦同志世界的不同断面——从同性伴侣宣誓仪式到各怀心事的老友聚会,从学校写字间到酒吧夜店,从拘谨的图书场馆到纵情的站台公厕... 剧情、场景、人物如万花筒般旋转,很难用文字述说,强行解构只会分崩离析。千丝万缕的因缘际会牵扯出同志世界中的忠诚与背叛,愤怒与残忍,放纵与克制,懵懂与觉醒,就像被上帝指尖逐一点过,刹那间燃放又尽归于灰烬。处处在片中流淌的高低间急小提琴声,就像系千钧于一发,承受了三万斤的重量,然而却未断,提醒着我们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转载)
|
|
|
所给评分: 7
同性恋情哦
|
|
|
所给评分: 4
各支线本身就是硬拉起来的,目的只是反映各式同志的痛苦、郁闷、压抑、无奈与不幸。然而穿插串联得很生硬,整个电影像是为表达而表达,缺乏说服力。电影里面只有那个14岁少年和他对面楼那个暗恋对象之间有点可看性,而两个最好的同志,一个服务生,一个医生都没有好下场。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故作深沉,实则空洞的电影。
|
|
|
所给评分: 9
我倒是觉得这是多线电影中罕有的各支线配合得这么好的 看起来各个支线中形形色色的都有,似乎是在描绘同志众生相 不管纯情的也好,放荡的也好,站出来的也好,躲起来的也好 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这部戏的重点 重点是人们对自己所陌生的事物的恐惧与偏执 哪怕口口声声在说不介意 重点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
在其他的支线里,大家实际上都被故事给干扰了,于是便只看自己爱看的地方去了 只有小提琴学生这条戏是最干净的,它没放到整个大故事里去 它就是整部戏的缩写
|
|
|
所给评分: --
这是一部故作深沉,实则空洞的电影。
|
|
|
所给评分: 8
其实我看来,这片本来就没有“故作深沉“, 自然也就谈不上啥”实显空洞“了。
如果把小提琴手和那个少年与中年男子之间互相偷窥两段去掉。 其实影片反而会紧凑很多,只围绕一个主线。 不过这样一来倒真的会太主题先行。 加入的两个片段其实要比同志仇恨主线更好看的。(或者说更讨同志喜欢)。 不过也让片子稍微有点散了。
说是这样说, 现在这样两面不着边其实更适合电视电影的散漫, 表达的本来是很现实的东西, 那么像现在这样,老老实实地煽煽情,喊喊口号不是挺好。
有个小问题:那位照顾老祖母后来又抢了戒指的家伙, 既是个同志又是个homophobia吧? 这样一来,最后被打那段就更显讽刺了。 虽然中间有一段他殴打同志的情节, 但这个人物相对来说性格比较复杂, 不是很确定,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本帖被 lalalain 修改于-8区时间 1/18/2009 12:09:38 AM
|
|
|
所给评分: --
感觉这部影片还算不错.
|
|
|
所给评分: 10
看完之后感觉很沉重,尤其是电影最后,伴随着钢琴和小提琴,那对couple之间也没有了信任,电视里播出young waiter的死讯,还有甬道中破碎的小提琴。 电影的节奏控制很好,而且各种场面的穿插也不凌乱,同时这些不同的故事都在相互联系着的。同性恋、异性恋或者homophobia中各种类型的人都得到了展现。 尤其喜欢那个15岁男孩和30岁男人的那一段,两人相互的理解和交融穿插着他的母亲在别人的宴会上对这种关系的潜在破坏。 整个电影以"misunderstanding"贯穿,因为有了“不理解”,殴打、诋毁才会出现。 有的时候,面对整个社会,人们必须低头。当看到那个男人将窗帘拉上的时候,我的心沉了下去。
|
|
|
所给评分: 8
这个我也看啦,觉得那个男孩疯狂的爱上邻楼那个中年人的勇气和爱情让人激赏,我觉得这个情节真的很好,还有那一段,一大群异性恋在一起吃饭谈论时,互相暗讽,彼此看对方不顺眼,各怀鬼胎的情形真让人不齿。还有那个在结婚当天就和服务员外遇的人,真的很让人讨厌!里面的人,可悲的,可敬的,可叹的,可怜的,让人不胜唏嘘。生活中总有太多的无奈,现实中的爱情如同电影中一样也是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都让人觉得太过沉重了!还是歌唱的好——一开始我相信伟大的是感情,到最后我无力的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