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渣渣洞 磨牙俱乐部
  首页 \ 同志影视综合发言板 \ 同志电影评论交流板 \ 《Edward II》(爱德华二世)电影专版 \ 评论介绍: 回复此帖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8-10-02 09:56:59      

所给评分: 8

影片根据16世纪时克里斯托弗。马龙的戏剧改编。贾曼为这出古典戏剧注入了现代元素,试图探寻对同性恋厌恶排斥的历史传统以及现代的性政治。他充分挖掘了原剧本中潜藏的同性恋文本,并将其置于中心,使这部影片表现出同性恋者受到压迫以及他们为对抗这种压迫展开的行动。马龙关于毁灭的爱、复仇、谋杀的传奇在贾曼的手中更多地突出了强迫性的爱与极端狭隘的世俗偏见所制造的悲剧。影片中奇异的挽歌式的调子植根于他毫不妥协的愤怒情绪中,而这种愤怒则因长期以来社会传统对同性恋文化的抵制而产生。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8-10-02 09:57:17      

所给评分: 8

戲劇精讀  

 
    克里斯多夫.馬羅的《愛德華二世》大約完成於西元1592年,可能劇作家死前最後的作品,它也可算是英國戲劇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歷史劇。目前所留存的最早版本印製於1594年,並沒有幕或景的分野,但是藉由人物進出場的調度,可以把它按照當時流行的模式來區分為五幕。

    馬羅在本劇中展示了如何將許多發生的歷史事件挑選、重新排列,或濃縮、或擴大後再整合於一個連貫的故事中。早期的戲劇分景,常常造成次要情節的發生,但是馬羅卻克服了這個缺失而將全劇統一於一個主題中,事件前後因果相連。這種形式的劇本結構,最後終於成為伊麗莎白(Elizabeth)與詹姆士(Jacobean)時期戲劇的重要指標。後來的學者就經常將此劇與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理查二世(King Richard II)》和《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兩劇做比較。

    《愛德華二世》的故事主要在描述英王愛德華的在位20年(1307-1327)以及他死後3年間的英國歷史,其中第三幕更橫跨14年。由於馬羅將23年的時間濃縮集中於2到3小時的表演當中,許多細節部份都只有被輕易地帶過,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表演中,象徵性的舞台呈現為這種快速轉變的劇情提供了最佳的表演場所。

    馬羅的最後一個劇本突破了他以往的寫作手法,《愛德華二世》不再只是屬於一個主角的戲劇,它的重心由英王愛德華轉到蓋唯斯頓,再由王后伊莎貝拉移到小莫提瑪,馬羅成功地描繪了四個人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第一幕時,馬羅就明顯地指出:蓋唯斯頓是愛德華與大臣間最主要的衝突原因。然而,愛德華固執的個性卻將個人的喜好凌駕於國家的安危之上。他與蓋唯斯頓之間的曖昧關係,雖然作者並沒有在劇本中言明他們有同性戀行為,可是在他們關係的描述上卻隱含有強烈的影射意味。在蓋唯斯頓被殺死之後,愛德華轉而將小史潘瑟捧為寵臣,無異於有用小史潘瑟來取代蓋唯斯頓的心理根據。但是在劇終時,他悲慘的死亡遭遇,也足以引起觀眾對他的憐憫。

    在另一方面而言,小莫提瑪扮演著反派的角色,他為了權位不惜推翻並殺死國王。他的行為在許多方面都比愛德華要果斷,只是他的權謀之術也正是造成他最後滅亡的主要原因。相對地,伊莎貝拉王后則有較柔性的特質,她由原本衷愛愛德華的善良妻子,卻被丈夫所離棄,進而投入小莫提瑪的懷抱中。

    《愛德華二世》基本上影響了整個伊麗莎白時代歷史劇的發展,但是在表演記錄上它並不如馬羅的其它劇本一樣受到當時人們瘋狂地喜好。在近代的重要製作中包括:1903年英國演員兼製作人威廉.坡(William Poel)所屬伊麗莎白舞台協會(Elizabethan Stage Society)的演出;1924年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大師布來克特(Bertolt Brecht)在發展他的反幻覺戲劇時,曾以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方式將它搬上舞台;義大利藉戲劇家卡密羅.賓(Carmelo Bene)於1963年也以前衛的手法解構製作此劇。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8-10-02 09:57:39      

所给评分: 8

《爱德华二世》爱得死去活来
  同性恋到现今社会还是不相容的,但毕竟已经上到了可以公开评说的地位,不用再偷偷摸摸在研究室里冠以“某某亚文化”的研究课题才可以稍稍涉及。也许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其实就是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同性恋的地位已经渐渐提高,换一个角度说,是理解和接受的人开始增多,他们不再是可以遗忘和忽略的一群。《爱德华二世》作为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先驱,在为同性恋者呐喊的行列中,是相当有力量的一分子。
  电影拍摄的年份是1991年,不过我们看到的是十三、十四世纪时古老的英国皇室。故事时间的跨越注定了一切都要脱离时间的限制。所以在场景的布置安排,人物的衣着行为语言中,无不充满着滑稽夸张的矛盾。富丽堂皇的皇宫演变成萧瑟的城堡;封建贵族堂而皇之地穿戴着现代的礼服趾高气扬;历史上据说是荒淫无度的爱德华二世成为了追求爱情的专一君子,尽管他的爱人是来自乡间的贫困男子;故事的语言全部用莎士比亚时代的诗句作为对白。一场惊天地、泣鬼神,跨越等级性别的恋爱就在这样的畸形社会里苦苦挣扎。德里克精心安排的矛盾正处处揭示了,当今同性恋者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夹缝中艰难求存,得不到理解,没有社会地位,因为爱情取向与世俗的偏离而被迫居于被讥笑、排斥甚至是压制的悲惨状况。影片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同性恋人的悲惨经历,即使是贵为皇帝的爱德华二世一旦触动了这一个世俗的界线同样无法被社会容纳。

  影片里的隐喻和象征是刻意的。皇后与贵族所代表的是世俗势力,他们在颠覆与篡位的过程中可谓丑态尽露,相互的利用、欺骗、残杀是导演对其狠狠的鞭挞,而这种丑陋恰好与国王纯真的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警察与示威者的冲突象征着同性恋者在现今社会的抗争,其激烈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为某些政治利益而战。现代的示威场面用到古老的时代背景之中,让人发笑也让人思考:在历经这些世纪之后,同性恋者的地位究竟有没有变化?热烈的双人舞展现着同性恋者们热烈的爱情追求,在不少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里都不约而同的用到舞蹈去表现同性恋者的感情,如香港的《春光乍泄》,法国新浪漫电影《佳作》(Beau Travail),都会以不同的舞蹈曲折发映同性恋者的心理和感情世界。只要观众的思维也随着影片刻意人物和时代背景的扭曲中转变,就可以理解导演的深意和曲折的表述。

  影片中还有不少揭露同性恋者受虐的场面,例如吮舔性器官,囚禁,虐待鞭打,灌水银等等的酷刑都会提及。在电影故事里,最终,国王的爱人还是被迫害至死,一方面这是对同性恋者惨剧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导演对现代社会对同性恋者压迫的控诉。本身作为同性恋者的导演在这部片子里融入了自己对同性恋者处境的切身感受和对社会压力的奋力反抗,一方面是在表达他们的困境,一方面也寄托了导演自己的理想。在影片的结局,尽管一对同性恋人无法相守惨遭生死相隔,但导演还是安排了一个略带滑稽的结局,由国王的儿子去惩罚谋权篡位的叛徒和残忍的皇后。夺权的叛臣与恶毒的妇人被囚禁在牢笼里,一面绝望的神色,而目睹整个残酷压迫过程的国王的儿子在笼子的顶部穿戴着女性装束饰物以鄙视的姿态面对笼子里如禽兽的男女,寓意着对一切不予理解的丑恶的势力的鄙视和嘲笑,也寄托了导演德里克希望同性恋者的抗争可以取得世界认可和胜利的信心。

  而让笔者欣赏的是在整部片子里,纯粹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同性恋者爱情的甜蜜、命运的悲惨、抗争的艰难,观众完全以局外人的心态观赏电影。在这种形式中透露出导演的态度,他并没有要求看电影的每一个观众都必须加入同性恋的行列,只是把同性恋者的处境向你展示,让你在故事之后留有空间思考,继而对这一群仅仅是随着天性追求感情的人群给予理解。这一种不强加的态度,使这部影片可以为更多对同性恋存有偏见的人们所接受。应该说,对同性恋者的评价已经超出了对和错的范畴,人和人之间所需要的更多的还是沟通和理解。作为这样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它是成功的,也给予了之后很多同类题材的电影以深刻的启示。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8-10-02 09:58:01      

所给评分: 8

爱江山爱男友的国王——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并以此片向历史上最伟大的同性恋导演德里克·贾曼致敬!

    德里克曾说,他的电影不是用来讨大众欢心的,事实上,贾曼喜欢在他的影片中运用不同的极端主义的电影手法并赋予电影一种简陋主义的风格,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同性恋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以及在这个主题上对政治、性、死亡、权利、欲望、破败和生命的探讨,德里克·贾曼的电影创作是一场痛苦的人生旅程,最终以死亡结束,一个同性恋导演在得知自己成为一个艾滋病携带者的时候,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影片,其中就有于1991创作的《爱德华二世》(Edward Ⅱ)

    而事实上只有两种人才能完整的看完整部影片,第一种人是对德里克·贾曼极为推崇的人,第二种人则是对同性恋存在好奇和迷恋以及想寻求猎奇想法的人,除此之外没人会喜欢这部影片,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尽量控制自己的忍耐力,尽量去感觉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觉,可惜我的这种探索是失败的。《爱德华 Ⅱ》画面简陋得让人难以忍受,故事沉闷,节奏缓慢,莎士比亚话剧般的对白,古典戏剧般的简陋布景,20世纪的现代服饰和14世纪的古老故事的极不相衬的搭配,《爱德华 Ⅱ》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对于看过影片《勇敢的心》的朋友来讲,爱德华二世并不是个陌生的人物,他是英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国王之一,——他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并且公开冷落王后,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男友——英俊的骑士之子皮尔斯,为了皮尔斯,他不惜与所有的大臣作对,在当时英国社会对同性恋极端歧视的情况下,爱德华二世表现了一种对爱情义无返顾的勇气和执着,——最后,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王位。被冷落的王后为了复仇,便与大臣兰卡斯特串通,发动政变,将爱德华国王二世与皮尔斯囚禁起来,由于爱德华二世对皮尔斯衷心不改,后来,爱德华二世便与他的恋人一起被残酷地杀害。

    公元1592年,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伟大的剧作家克里斯多夫。马罗(Christopher Marlowe)创作出了《爱德华 Ⅱ》的舞台剧本,该剧描写了国王爱德华二世与他的男友皮尔斯·盖尔斯顿以及爱德华与反对他的贵族大臣、王后伊莎贝拉和其情夫小莫提玛复杂而痛苦的人物思想和命运。——德里克·贾曼以此剧为蓝本,基本忠实的重现了该剧的很多情节和故事,并真实地再现了爱德华二世与皮尔斯·盖尔斯顿同性情人的关系。很显然,影片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因权利而导致背叛的故事。爱德华固执的将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安危与权利之上,他对皮尔斯·盖尔斯顿毫不掩饰的情感导致了贵族们的强烈反感,他为了让皮尔斯·盖尔斯顿高兴甚至剥夺了主教卡文特尼的地位和财产并赐予皮尔斯·盖尔斯顿,——强烈而鲜明的性取向严重的影响了爱德华与大臣和贵族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曾深爱他的王后伊莎贝拉也背叛了爱德华向大臣兰卡斯特投怀送报,她们开始策划一场反对爱德华的宫廷叛变,——爱德华二世就这样与他的同性恋人一起悲惨地死在王后的阴谋之下,当然,王后也没有好下场,——在小王子继位以后,她被自己的儿子囚禁了起来。

    复杂的故事情节使其成为一部难以理解的作品,再加上贾曼一贯的电影风格,也许很多朋友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还无法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爱德华是一个同性恋,而同性恋在任何时代都是受歧视的,更何况身为一个国王,爱德华很显然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再加上他的固执和专情使得贵族和大臣对爱德华产生了痛恨的感觉,他们无法容忍一个同性恋者成为他们的国王,所以他们要推翻他,贾曼在影片中对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对于贾曼来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已经超于了影片的故事和情节,很多场面中贾曼去除了很多背景和道具,使其看上去更像是一部戏剧,比如,吃饭的场景只需要一张桌子和几盘小菜,卧室只需要一张床,国王的宝座放在一个高高的梯形石基上,和一些真正的戏剧的背景和道具相比,《爱德华二世》要简陋得多,这不是一部真实再现历史的电影,贾曼关注的是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命运。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这样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中,贾曼溶入了一点现代元素,比如代表镇压与恐吓的枪,用以表达黑暗中一丝微弱的光亮的手电筒,与外界隔离的随身听以及高举着宣传板的游行示威的人群,导演贾曼似乎想他的这部影片揭示同性恋这一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所面临的不公正的对待,是在古代也在现在,同性恋所面临的一种社会状况,人们的不理解甚至反叛,痛苦,死亡与权利之争和因为一个人的喜好而影响着他身边的所有人,贾曼把同性恋问题看成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关注因此引发的争论和斗争,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爱德华失去了自己的所爱,伊莎贝拉和兰卡斯特也注定阴谋失败,贾曼不想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他用很多极端主义的手法和内容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而很多同性的情感的描写就显得不那么感人和生动,贾曼显然不想只拍一部简单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爱德华二世》所阐述的思想和主题要更为复杂而深刻。

    事实上,贾曼一直在为同性恋的权益贡献自己的艺术力量,从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影片都强烈表达了社会对同性恋这一薄弱人群的不公对待,在得知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他的影片明显的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至少《爱德华二世》是如此,贾曼最后一部作品是《蓝色》,还以为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吧!不是的,贾曼的《蓝色》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可惜我从无缘一见,我想,即使看了也不会喜欢的,就像《爱德华二世》一样,但我想所有看了贾曼的影片的人都会对这位英国伟大的导演致敬,因为你能从他影片中强烈得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哪怕这是一种让你及不喜欢甚至厌恶的风格,但他所具有的艺术性是不能置疑的。贾曼的一生是戏剧的一生,但他的影片往往反映的却是悲剧,1994年贾曼死于艾滋病。

    “1994年2月,德里克。贾曼死去,他终于在蓝色的召唤和牵引下,坠入那无边的自由中!”──该句话摘自2002年4月《环球银幕画刊》


   回复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