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
一出门就有漫天的风沙涌来,我有点后悔没有把墨镜带出来。沿着三环走,耳机里放着不知名的乐曲,激荡明亮,“象是我们的生活,明亮而且忧伤”──想起天蝎和小潘曾经这样说过。我想象这是一部电影的开头,对,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在风里大步地走,踏着轰鸣的节奏。何从的小说“活得象电影一样”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品。有的时候,走着走着,我会以为自己走在某一部电影里。
说到电影,过去的一个周末是属于电影的。从没有一次集中看过这么多的片子。星期六的中午朋友告诉我盒子咖啡馆要放王光利的作品,出于对“横竖横”导演的兴趣,我放下正看到一半的“云上的日子”跑了过去。那天下午放了两部片子。92年的纪录片“我毕业了”和97年的“处女作”。都是不错的作品,比起许多矫揉造作的作品来,它们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力量太微弱了。前者游离在毕业的离愁别绪和对“六四”的追忆里不知所以,其实如果能够把两者中的任何一者集中深入地表现出来效果都会好得多。礼拜六的晚上接着把看了一半的“云上的日子”看完了,果然是大师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我们走得太快了,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这样的话毫无铺垫地说出来,虽然有点牵强可笑,但是毕竟能够这样说话的电影并不多。如果它能够再细腻一点就好了,我觉得其中不管哪一个小故事,都能拍成一部独立的电影。还看了一部伊朗电影Willow and Wind. 最后特地看了一部超级烂片“东成西就”平衡一下被这些艺术电影压抑得有点难受的神经,梁朝伟的扮相有点让我失望,张曼玉始终如一的可人,此外还特地留意了张国荣,发现他的举止的确有点同志的特征。
即使在电影里,能够找到的感动也越来越少了。就好象我欣喜地把“蓝宇”放进DVD机,可是等了一个半小时,我要的感动却始终没有来。生活呢?生活里只剩下了啼笑皆非。就好象我兴致冲冲地跑到东直门去买书, 走在新街口却发现把刚买的整套日语教材忘在了826路公共汽车上。为了买一条裤子跑到西单,可是转了一圈下来大包小包地提回皮鞋、外套和毛衣,却独独没有买到我最需要的裤子。好不容易鼓起来的钱包就这样又瘪了下去,而我只能苦笑一声。
北京的冬天真的很冷啊,今天最高温度是6度,刚刚相当于杭州的最低温度。阳光惨淡地照下来。想起许多日子以前碰到过的一个ID“寂寞的阳光”。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情景:走在梧桐老街上,阳光惨淡地照下来──这样的阳光就是寂寞的,我想。
冬天了,小鼓说该开始冬眠了。可是我却一点睡意也没有。是因为我没有收集足够多的橡子吗?
在某个网站的登记资料里,我记得我的签名档是这样的:
生命中那永恒的感动在哪里
生命中那永恒的感动到底在哪里呢?
|
|